当前位置: 首 页 > 实验室概况

实验室概况

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遗传育种团队

信息来源: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: 2014-12-16 浏览次数:

研究目标

本课题组围绕水稻产量、品质、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,挖掘重要基因,研究基因功能,阐明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。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,创制新种质,培育高产、优质、多抗、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。

研究方向

1、  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:水稻籼粳杂种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,但籼粳亚种间杂种存在半不育超亲晚熟株高超亲等问题,严重影响其在生产上的利用,为此开展籼粳交杂种不育、抽穗期及株高与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;

2、  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:开展籽粒粒型、淀粉的合成调控、蛋白的合成和转运及其他功能性稻米品质的研究;

3、  水稻抗性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:针对条纹叶枯病、黑条矮缩病及其传毒介体灰飞虱,以及灌浆成熟期主要害虫褐飞虱,开展相应的抗性机制研究。

4、  直播相关性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:针对直播稻生产中出现的发芽出苗不整齐、后期易倒伏等问题,开展了水稻耐低温低氧发芽、休眠、抗倒伏等方面的机制研究。

研究人员

本课题组固定人员共18人,包括教授5名,副教授7名,讲师2名,博士后2名,科研辅助人员4名,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,高层次引进人才1名,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,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,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新秀3名。

平台建设

本课题组是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,同时建设有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、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、长江中下游转基因水稻中试与产业化基地、杂交水稻产业提升协同创新中心、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在南京江宁土桥和海南陵水建有200多亩育种基地和50多亩南繁基地。

人才培养

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9名,硕士研究生65名。十一五期间,毕业博士研究生63名,硕士研究生70人,其中3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,4名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,3名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。

承担项目

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97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转基因重大专项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、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。

合作交流

本课题组与美国耶鲁大学、加州大学、华盛顿州立大学、日本京都大学、冈山大学、九州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韩国庆熙大学等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。

研究成果

发表论文: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,其中在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Developmental CellPNASPlant CellPLoS GeneticsPlant JPlant Physiol.New PhytologistSCI论文150余篇,截止20141025日,SCI他引1453次。

审定品种:已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7个,包括宁粳1号、宁粳2号、宁粳3号、宁粳4号、宁粳5号、协优107II107。其中协优1072006年在云南创造了亩产1287kg的世界单产纪录;宁粳1号,2007年被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,2009年农业部推荐的主导超级稻品种,累计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;宁粳3号,2010年被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;宁粳4号,2012年被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,目前正在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。

获得的知识产权: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5项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,其中转让成果9项,累计转让经费2000多万元。

获得奖励: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项,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、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、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。“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水稻分子育种及应用”入选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。“水稻矮化多分蘖基因DWARF 53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”入选2014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。